工资计算方法
工资有两种计算方式:
1。按年、季、月天数计算
年工作日:365天-104天(休息日)-11天(法定节假日)=250天
季工作日:250天÷4季=62.5。
二。日工资和小时工资的换算
根据《劳动法》第五十一条规定,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,即在换算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时,不排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。
相应地,日工资和小时工资的换算为:
日工资:月工资收入÷月带薪天数
小时工资:月工资收入÷(月带薪天数×8小时)
月带薪天数=(365天-104天)÷。
工资标准计算方法
工资有两种计算方式:
1。按照每月平均法定工作日21.75天计算。日工资=月标准工资÷21.75,全年365天减去104个公休日,除以12个月,得到20.83天。根据这种计算方法,公共假日和法定假日的缺勤不计入缺勤天数。
2。每个月按照30天的平均日历天数计算。
日工资=月标准工资÷30。根据这种计算方法,公共假日和法定假日的缺勤计算为缺勤天数。
根据《劳动法》第五十一条规定,用人单位应当在法定节假日依法支付工资,即折算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时不排除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。
据此,日工资与小时工资的换算如下:日工资:月工资收入÷月带薪天数;小时工资:月工资收入÷(月带薪天数×8小时);每月带薪天数=(365 -104天)÷12月=21.75天。
延伸信息:
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或者聘用单位根据法律、行业规定或者与劳动者的约定,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。
工资可以有不同的计算形式,比如时薪、月薪、年薪。
在我国,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职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:社会保险费;劳动保护费;福利费;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;计划生育费用;不属于工资的其他支出。
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,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。
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,报国务院备案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。
第50条规定,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。
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。第五十一条规定,在法定节假日、婚丧假和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,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。
如何计算工资是正确的
合理的工资计算方法总结如下:
1。应付工资总额=工资标准×(实际出勤天数+假期天数)÷(出勤天数+假期天数)+加班工资
2。加班工资=加班工资计算基数÷21.75×加班天数×法定倍数。如果对此有不同意见,可以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,参考各地区的解释。
3。如果带薪公司在额外的休息日上班,支付双倍加班费就可以了,这与劳动法无关,是为了内部平衡。
举例及注意事项:
1。例如,在满勤,约定的工资(如5000元)是不加班的。
2。旷工不加班的,支付标准工资×实际出勤天数÷出勤天数。(如果2月份出勤20天,节假日2天,缺勤5天,应发工资= 5000× (15+2) ÷ (20+2) = 3864元)。
3。如果存在旷工和加班,则旷工和加班相互抵消,只有在还有多余天数的情况下才计算加班费。如果没有抵消,就算作旷工。
4。如果在满勤加班,超过5000元支付加班费。
扩展信息
根据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第四条规定
,工资支付主要包括:工资支付项目、工资支付水平、工资支付形式、工资支付对象、工资支付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。第五条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。
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。
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本人支付工资。劳动者因故不能领取工资的,其亲属或者他人可以委托其领取。
用人单位可以委托银行代为支付工资。
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员工工资领取的金额、时间、领取人姓名及签名,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。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,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其个人工资清单。
第七条工资必须按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。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,应在最近的工作日提前支付。工资每月至少发放一次,实行周、日、小时工资制的,可以按周、日、小时发放工资。
第八条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者特定工作的劳动者,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约定或者合同,在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后立即支付其工资。